访问量:64445
日访问量:16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影响——基于2010—202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王新哲;王晓蕊;

    新质生产力是以技术创新、数据要素和数字化转型等为基础的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力量,通过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强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探究新质生产力对于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差异,从其作用机理的层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资源适配度差异决定转化效率;制度环境差异形成创新温差;产业结构差异影响融合深度;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地域衰减。基于2010—2023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没有显著影响。根据上述结论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应该根据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04期 v.42;No.14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产业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实证检验

    王惠琴;丁雨晨;

    在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协同推进的背景下,旨在探究生态产业化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产业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实证分析发现,生态产业化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该效应通过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路径实现,且在区域层面与时间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生态产业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产业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3点建议:1)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生态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各地生态资源优势;2)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循环体系,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3)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生态产业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精准施策,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140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驱动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邵慧敏;高明;

    为了详细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和上市公司技术革新能力的互动机制,系统识别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借助实证分析,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企业创新管理及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将2014—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匹配,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驱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中介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可凭借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说明,在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的企业样本里,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二级指标可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市公司应当依据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如此企业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企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持续提高创新水平。

    2025年04期 v.42;No.140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冯夏滢;

    数字经济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增添了新的推动力量。为了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影响效应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基于2011—2023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并且剖析“农业技术进步—数据要素深化”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技术进步—数据要素深化”的中介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显著。为了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应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并强化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渗透和应用程度。

    2025年04期 v.42;No.140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女性创业者创业韧性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基于云南省4州(市)创业女性的分析

    马孟丽;李泽珅;姚任柯;

    当前,女性创业者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创业过程中,女性创业者仍面临诸如性别角色固化、社会期待刻板化和文化偏见等多重现实困境,使其创业之路相较于男性更加艰辛。因此,探索影响女性创业者创业韧性的外部环境和个人特质,对于提升其创业质量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选取云南省4州(市)15位创业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的3级编码对所得采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外部环境、领导能力和社会支持等4个方面对女性创业者的创业韧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女性创业者所处的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成长环境,不仅塑造其个人特质也会影响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而坚韧、积极、乐观和自信等个人特质是女性创业和领导成功的基础,家人、朋友和客户的支持和鼓励对提升女性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42;No.140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旅游与文化研究

  • 红色文化赋能农产品商品化的机理研究

    许春晓;汤莉莎;

    探究红色文化赋能农产品商品化机理是一项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基于SOR(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SOR)理论,以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了农产品红色文化载荷对文化认同的唤醒以及其为农产品商品化赋能的机理,揭示了消费者感知地方特色、个人怀旧倾向和参照群体影响在红色文化赋能农产品商品化机理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增加农产品的红色文化载荷能够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意愿。2)消费者文化认同在农产品红色文化载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农产品红色文化载荷高时,消费者更容易产生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并激发更大的购买意愿。3)地方特色、个人怀旧倾向和参照群体影响在农产品红色文化载荷对消费者文化认同的影响中均起调节作用。感知地方特色较高时,农产品高红色文化载荷能使消费者产生更加强烈的文化认同;消费者个人怀旧倾向越高,则农产品红色文化载荷对文化认同影响越大;参照群体影响程度越高,则农产品红色文化载荷对文化认同影响越大。

    2025年04期 v.42;No.140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

    方世巧;关莉灵;谢睿;

    深入研究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机制,对提高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机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创新是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中介路径,即数字技术借助技术创新,进而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西部地区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促进效果优于中东部地区,这得益于西部地区数字技术提升空间大、自然资源丰富以及政策支持;对产业密集型地区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促进效果大于非技术密集型地区,原因在于技术密集型地区的数字技术基础较好,数字技术能对生态与旅游相关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激发生产活力。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借助数字技术,采用“结对帮扶”的模式强化区域合作,缩小区域间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差距;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分散的生态与旅游资源,推动生态与旅游产品、业务和市场创新,以此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140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

  • 广义Hopf-Langford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研究

    魏周超;马林祺;

    三维自治非线性系统是非线性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成果兼具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该文以流体力学中描述湍流的一类方程为例,研究了广义Hopf-Langford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首先分析系统的局部动力学特性,包括双曲和非双曲平衡点的稳定性;然后采用平均法分析原点附近的zero-Hopf分岔;进一步地,证明了系统不存在同宿轨道,但存在异宿轨道和不变环面;最后用数值仿真验证上述理论结果,并观察到吸引子共存的现象。这项研究有助于探究添加高次项对非线性系统的具体影响,从而推动更一般的三维自治非线性系统的研究。

    2025年04期 v.42;No.140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线性剪切空间调制快拍成像测偏系统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

    张晶;冯健萱;吴哲锋;

    空间调制快拍成像测偏技术因其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技术的原理是将待测目标的4个Stokes参量调制到一帧干涉图中,通过对干涉图解调来重构出全部Stokes参量。常用的重构方法是将傅里叶变换与参考光系统定标结合,其中的参考光定标需测量一些已知偏振态的线偏振光作为参考数据,以消除相位因子的影响,这样分时多次测量,不仅增加了测量时间,还可能带来较大的误差,不利于准确获取目标的全部Stokes参量。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线性剪切空间调制快拍成像测偏系统(MSP-OSMSIP)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仅用1次测量就能重构出待测目标的所有Stokes参量,从而避免多次测量带来的各种问题。文中对空间调制快拍成像测偏系统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原理进行了详细推导,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及数值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25年04期 v.42;No.140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连苯三酚-己胺型苯并噁嗪的开环聚合及热性能研究

    朱永飞;李嘉怡;李沛林;

    苯并噁嗪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酚醛树脂衍生物,由于其较高的开环聚合温度限制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因此,如何降低苯并噁嗪的开环聚合温度成为研究热点。针对一些小分子开环聚合催化剂与苯并噁嗪相容性不佳,在使用中可能迁移至表面等不足,采用含有酚羟基的连苯三酚-己胺型苯并噁嗪(PG-H)作为反应型催化剂,将其引入聚苯并噁嗪交联结构中。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PG-H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研究PG-H对苯酚/4,4′-二氨基二苯甲烷型苯并噁嗪(P-DDM)开环聚合和热稳定性的影响。DSC结果表明,PG-H具有较低的开环聚合温度和活化能;当将PG-H添加到P-DDM中时,P-DDM的开环聚合峰值温度可降低约50~oC,活化能也明显下降。TGA结果表明,随着PG-H的引入,P-DDM固化物的10%重量损失温度最多可提高243~oC,800~oC下的残炭率可提高至59.02%。PG-H中引入的烷基链,使P-DDM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下降。因此,PG-H是一种良好的苯并噁嗪开环聚合催化剂。

    2025年04期 v.42;No.140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马骥;段炼;廖超明;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质量,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为创新主线,针对目前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脱节、教学情境构建缺失及评价体系单一三大痛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内容方面,深度融入测绘产业新技术和科研前沿成果,强化学生核心技能训练与职业认知;在教学方法方面,依托虚拟仿真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游戏化沉浸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在学习评价方面,构建基于课堂项目达成的多元评价量规,实施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及企业参评的多维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以上改革为测绘工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实践路径,对教学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服务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2025年04期 v.42;No.140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现代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

    陶章;李欣慧;梁小平;

    人才是推动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促进校企合作育才,有效推动产业升级与产教深度融合。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在于以“系统融合”构建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以“机制创新”培育教育新质生产力、以“课程重塑”促进人才培养适配需求。针对当前部分现代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存在教学理念转变“上冷下热”、教学主体合作“疏而不密”、教学资源呈现“老而不灵”、教学改革“急而不进”等难点,提出基于专创融合理念重塑课程体系的逻辑框架,通过锚定能力培养目标分层设计课程支撑体系、多向耦合形成融合育人合力、聚焦实践能力夯实教学资源、聚链成网构建专创协同育人生态圈等路径,更好地促进现代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培养适配产业需求,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2025年04期 v.42;No.140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年总目次

    <正>~~

    2025年04期 v.42;No.140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南宁师范大学主管主办,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2023年期刊再次入选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曾获2022—2023年度“广西高校优秀期刊”、2022—2023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被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超星网、长江文库、钛学术文献服务平台、中邮阅读网、博看网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根据栏目设置专业化、专题化、精细化的趋势及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自然科学版栏目调整变更为“经济与管理研究”“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研究”“物流管理与工程研究”“环境与生命科学研究”“自然资源与测绘工程研究”“旅游与文化研究”“计算机、大数据与信息工程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财政、金融与审计论坛”“音乐、美术、体育论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每期论文根据专题策划和约稿来稿情况灵活推出。

    2025年04期 v.42;No.140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