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2813
日访问量:9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丘兆逸;刘颖洁;

    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强边固边、兴边富民具有重要意义,而新质生产力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应积极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分析新质生产力对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用2012—2022年中国9个边疆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上升;2)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在经过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仍旧成立;3)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4)新质生产力对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消费水平异质性。基于此,建议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3个层面,充分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技术创新体制改革;通过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对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

    2025年03期 v.42;No.13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消费业态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赵鹏;姜英伟;赵丽;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新型消费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引擎,推动消费市场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并呈现迅猛的增长态势。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的高技能新型劳动者为核心驱动力、以新兴技术为劳动资料、以满足消费需求为核心导向,能够赋能新型消费业态,进而推动其发展机制的重构。通过定性研究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得出新质生产力对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的影响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主要有4条路径:深化市场洞察、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融合线上线下消费、充分利用政策导向。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进一步壮大消费市场规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42;No.139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的广西地理标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韦福巍;黄荣娟;时朋飞;

    地理标志产业与乡村振兴关系密切,百度指数分析能够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市场营销指导。为促进广西地理标志产品高质量发展,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市场亲疏度等实证指标,基于2016—2023年广西地理标志产业网络关注度的相关数据,从时间与空间2个维度分析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从互联网视角研究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营销策略,揭示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网络关注度的年际变化稳定且处于较高区间,季节性强度指数处于低值水平且月份与四季分布均匀,时间影响程度较小;2)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网络关注度的地理集中指数偏小,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31个省份网络关注度来源地分布趋于分散多元化,不利于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结合市场亲疏度的计算结果,可以将市场划分为重点市场、主要市场、潜力市场和开发市场4个等级;3)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营销策略包括明确营销宣传工作导向,塑造地标产品系列品牌,突出其内容的知识性;依托线上电子商务平台,推出地标产品专营栏目;精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实施数字营销管理模式。

    2025年03期 v.42;No.139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韦新;何斌;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资金支持、制度建设和教育环境等5个指标,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搭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体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评价结果,作为一所国家“双高”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分为88.4分,整体表现较为良好,其成绩与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资金支持等因素有关。该评价模型能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制度建设和教育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03期 v.42;No.139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研究

  • 基于PLUS模型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驱动力分析

    王金叶;李志鹏;何文;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平衡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研究利用PLUS模型分析了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及驱动力,并模拟到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覆被演变呈现显著时空分异特征。其中:耕地经历初期规模缩减后逐渐进入动态平衡状态;林地和草地呈现“增长—衰减”的演变趋势;水域与建设用地则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受到海拔、人口密度以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模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自然发展情景下,林地、草地持续萎缩(其中林地更为显著),耕地、水域与建设用地则呈扩张态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尤为突出);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规模激增51.11%,其他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显现调控效应,在耕地、水域增长的同时,建设用地扩张得到遏制,林地和草地减少速度也较其他情景明显趋缓。不同发展情景下,漓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因此,漓江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要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平衡。

    2025年03期 v.42;No.139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DPSIR模型的广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严志强;唐惠婷;董凯;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广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以广西14个设区市作为研究区,基于DPSIR[Driver(驱动因素);Pressure(压力);State(状态);Impact(影响);Response(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综合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和VIKOR(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对2007—2022年各设区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 2007—2022年,各设区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向好,生态安全健康等级由“不安全”提升至“较安全”,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由2007年的“桂西南、桂东南劣,桂东北局部优”向2022年的“中部劣,西部、东部优”演变;2)广西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收入和经济密度是主要障碍因子。尽管广西各设区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向好,但仍处于“较安全”范围的低区间。建议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减少石漠化面积方向着手,对主要障碍因子采取相应措施,为广西土地生态修复服务。

    2025年03期 v.42;No.139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物流管理与工程研究

  • 低空经济视角下的跨境物流优化: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

    李梅;徐宗恒;刘成华;

    低空经济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凭借技术创新和高效应用为跨境物流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跨境物流领域的应用正成为提升跨国贸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研究发现,当前低空跨境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跨国低空制度体系不完善,各国对于低空经济接受和应用能力存在差异,跨境物流沿线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系不统一,以及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提升路径:1)协调区域发展,提高政策精准度;2)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创新智能化管理体系;3)低空经济带动人才涌入与资金扶持。这些举措可为低空跨境物流实现更深层的融合,并为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3期 v.42;No.139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数字技术驱动的广西六堡茶全产业链整合路径研究——西南边疆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研究系列之一

    马小雅;杜哲;

    全产业链整合是广西六堡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现有研究多从宏观视角研究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但从微观或中观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先从宏观视角分析广西六堡茶整体发展情况,再从中观视角出发,聚焦数个六堡茶龙头企业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这些企业利用数字技术驱动的全产业链整合路径,旨在完善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与经营主体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目前广西六堡茶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多个瓶颈,包括茶园建设管理有缺陷、种植加工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应构建消费者需求导向型全产业链整合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打造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以数字化技术驱动为支撑,构建数字化全产业链;同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优化创新赋能营商环境,实现全产业链整合,为广西全产业链发展提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和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的相关建议。

    2025年03期 v.42;No.139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旅游与文化研究

  •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邓学龙;李昊宸;

    为揭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提升西部地区旅游业应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从抵御力、恢复力、重构力和创新力等4个维度构建旅游经济韧性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中国西部地区除西藏自治区外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分析西部地区的旅游经济韧性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2011—2022年,中国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经济韧性总体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和恢复能力。2)研究期内,西部地区的旅游经济韧性未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空间分异呈现“南热北冷”鲜明格局,南部区域长期处于旅游经济高韧性区和热点区,北部区域则持续处于旅游经济低韧性区和冷点区。3)西部地区的旅游经济韧性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科技创新水平、旅游消费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是旅游经济韧性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城市舒适度等因素虽对空间分异存在一定解释力,但相对较弱,且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对旅游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异影响显著,驱动作用远超单一因子。研究成果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及韧性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方向。

    2025年03期 v.42;No.139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

    沈东生;王乃举;

    厘清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对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政策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自下而上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对安徽省2013—2022年旅游业4个部门及旅游业碳排放总量进行了动态估测,并运用脱钩和分解模型,探究该省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碳排放呈现前期波动上升、后期波动下降的趋势。在4个部门中,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旅游住宿、旅游活动和旅游餐饮。碳排放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差异显著,旅游交通占比下降明显,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占比呈中等幅度上升,旅游餐饮占比上升幅度较小。2)旅游业4个部门的脱钩指数波动变化特征明显,旅游业总体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导。3)碳排放强度因子总体为负值,旅游规模是推动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消费水平对旅游碳排放具有正向贡献作用,收入结构对旅游碳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作用效应不明显。

    2025年03期 v.42;No.139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计算机、大数据与信息工程研究

  • 一类稳态热传导边界识别反问题的神经网络解法

    刘唐伟;阮晓晴;欧阳旺林;

    稳态热传导反问题在热工程与热物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利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方法求解不同附加条件下的稳态热传导边界识别反问题。首先将反问题转化为优化控制问题;为避免训练数据过拟合,引入正则化项来构造两种问题的损失函数;然后利用Adam算法等求解优化问题。开展了矩形域上两种不同附加条件下边界反问题的数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噪声的观测数据条件下,数值解的相对误差数量级仅为10-4;在有噪声的条件下,数值解的相对误差数量级仅为10-3。实验中的数值算例体现了算法良好的抗噪性。

    2025年03期 v.42;No.139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

  • 基于透镜成像反向学习的算术优化算法

    陆莎;徐黎卓;王文静;

    算术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且其收敛速度较慢。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透镜成像反向学习策略的算术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协调局部开发与全局寻优能力来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从而提高寻优精度。该算法在种群初始化阶段采用Tent混沌映射进行初始优化,在搜索过程中则分别引入随机游走策略、Levy飞行策略、螺旋飞行策略及透镜成像反向学习策略,以获得更好的寻优效果。为确定最优改进策略,选取具有单峰和多峰特性的15个基准函数进行仿真实验,首先比较不同改进策略下的算术优化算法,再将改进后的算法与蝴蝶优化算法、正弦余弦优化算法等进行实验结果对比,并进行显著性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基于透镜成像反向学习算术优化算法在求解精度和收敛速度上均有显著提升。

    2025年03期 v.42;No.139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 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数智化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课程体系视角

    黎英;任瑞;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智化技术的深度融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面临数智化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挑战。基于课程体系视角,选取97所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培养方案为样本,运用定量分析与分类统计方法,探究数智化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不足。研究发现:1)课程体系整体上对接科研与企业需求,核心课程以“程序/软件/系统”类、模型算法类及数据分析类为主,但普通高校模型算法类课程缺失率达50.8%;2)高校层次与学科背景显著影响课程配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设在信息类学院的高校课程资源更具优势;3)课程结构失衡现象,师资与资源约束导致课程总量不足;4)培养目标分层明显。因此,建议构建“政策引导、课程优化、师资协同”的培养框架,强化数智化核心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提升跨学科资源整合能力,以系统性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的数智化技术能力,助力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

    2025年03期 v.42;No.139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南宁师范大学主管主办,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2023年期刊再次入选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曾获2022—2023年度“广西高校优秀期刊”、2022—2023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被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超星网、长江文库、钛学术文献服务平台、中邮阅读网、博看网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根据栏目设置专业化、专题化、精细化的趋势及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自然科学版栏目调整变更为“经济与管理研究”“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研究”“物流管理与工程研究”“环境与生命科学研究”“自然资源与测绘工程研究”“旅游与文化研究”“计算机、大数据与信息工程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财政、金融与审计论坛”“音乐、美术、体育论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每期论文根据专题策划和约稿来稿情况灵活推出。

    2025年03期 v.42;No.139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